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
致良知作为大中至正的实现方式,实际上即落实于生活世界中的公平正义的实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所实现出来的物各付物,则是以大中至正为最高善的实现。
正因此故,对于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哪怕是善的,实际上也不见得就值得加以提倡,因为作为相对价值的善的,必有其独特的呈现其之所以为善的的相对关系情境,若脱离其情境而一般地提倡善的,那么实质上就是视相对价值为绝对价值,这是明显的价值误用。致良知的结果,也只是个物各付物而已。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另一方面,中国现实社会中物质与精神在价值维度上的二重分离愈趋显著,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由寂而显的转变过程,在特定交往关系情境中的主体那里,恰好就意味着事物之寂的纯粹客观性获得了当下解构。
除了精神或能感知的东西以外,再没有任何别的实体。我们通常所讲的善恶,实际上只是指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因此不论是善还是恶,都只能在某种相对关系之中来呈现其价值度及其相对的价值意义,而不具有绝对性。但帛书本和北大竹书本皆作无名,万物之始也。
在这四个法的序列中,最重要的是两端的人要法道,当中的地和天不过是铺排的修辞手段,不一定是实指。第42章有着著名的论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冯在这里所说的属于本体论,不属于宇宙发生论。而自然一词在古代已经用得相当普遍,不限于特定领域。
这些术语中没有哪个术语可以包含道复杂难懂的意思,所以迥异的理解与解释永远也不会结束,但这些迥异的理解与解释可能会刺激我们对于道之真正内容的探索与审视。显而易见的是,大是形容词,不是一个专有的名称。
胡适说: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当时政治的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是]革命的政治哲学……极端的破坏主义。(36)此说不是专讲老子,而是笼统讲老庄道家。(34)Williams Raymond,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revised e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219. (35)刘笑敢:《关于老子之自然的体系义》,金泽、赵广明主编:《宗教与哲学》第六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1页。最后,关于如何面对和处理中西、古今的不同的问题,不可能、不应该有固定的或最好的模式,至少迄今为止还没有。
自己如此,意指天、地、人皆天性自在,当自作成全。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是古代传统,而哲学的概念是经过日文翻译的西方的philosophy,因此,我们参照西方的philosophy的标准和内容来理解什么是哲学,什么不是哲学,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陈鼓应的说法或许更有代表性: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这里前后两句重复了万物,没有天地一说,那么始与母就很难说有时间的前后了,而有名与无名都是万物之始或之母的特点了。
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但它也为人类指示着价值方向,即自然,即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秩序。道要法自然就是道要体现自然而然的原则,推崇自然而然的价值。
(40)此说比较随意,所谓事物的内在特质只能是就个体来说的,但根本规律,即道或一却是就宇宙万物总体来说的,二者不好混而不分。这是思想史发展中顺流而下、不断演化的趋势。
多数学者都会赞成道是不可见、不可闻的,是奇妙精微、晦暗不明、虚渺无形、无穷无尽、神秘莫测、浑然一体的,如此等等。也可以把第2种到第4种意思看成是万物或宇宙的基础,包括了其作为贮藏之所、楷式与现象事件之起因的功能。那么,如何从个别的具体的概念范畴研究过渡到哲学家思想体系的把握或重构?可能的途径是在全面理解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选定古代思想家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概念或理论,分析这些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将这种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构成了对一种思想体系的某种重构,这种重构以尽可能再现古人思想的整体面貌为主,可以称为模拟性重构,简称为拟构。总之,笔者相信同行之间的不少分歧都可以通过背后或明或暗的广义的方法问题的讨论得到理解、解释或解决。这样做的背后,有三点方法论的考虑。但在《老子》原文中只有三处的无是作为名词来用的。
但人类遇到的最大灾难,给人类造成最多、最大痛苦的不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而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战争、冲突、斗争、屠杀……。老子说法自然希言自然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其中法言辅谓都是对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怎么能说这里的自然是生物本能、不涉及人的有意识行为呢? (3)将老子之自然解释为冲虚境界,这是牟宗三的十分独特的解说。
但是他接着说:所谓‘自然,即指各存有之本性而言。(第64章竹简甲本)这一段揭示圣人的行为原则和方法。
(66)无为是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这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比如,当我们使用形而上学来讨论老子的道的时候,我们并非在希腊哲学的语境中使用这一概念,并非预设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的区隔和对立,而是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义上用形而上学一语,换句话说,作为中国哲学的概念,老子的道并不是与形而下世界对立与区隔的西方式形而上学。
④这大概是将道作为宇宙论概念的起源。正如我们不能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道和自然,无为的真实意思也是远远不能通过词源义或字面义来理解的,我们最好将它作为老子的原则性方法的一个象征符号来使用。袁保新相信这种主张可以避免牟宗三对于道的主观化定义,也可以解决陈康关于本体论范畴与价值论范畴的分裂。这种目标与本文的工作是不同的,本文的目标是尽可能贴近原文的阅读与结合全文语境的理解。
(31)这是对于宇宙原始起源的推测,但随后又有一个更为值得注意的主张:可以为天下母。(49)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
牟宗三从王弼的观点出发,表明《老子》生这个字指的仅仅只是一个姿态,不是实际上的产生,所以他将道的意思归纳为主观的境界。在英文世界,有人将无为理解为自然地作为或是无目的性的行为,还有森舸澜的无需努力的行为(effortless action)(55),此外还有一些理解或翻译,如绝不过分地做不自觉的努力无既定目标非双重的行动,这些说法都是通过natural而不是nature的词义来理解老子之自然,这是西方学术界的一个进步和发展。
如果我们的任务是就其本身来理解《老子》,而不是去创造自己的新理论,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将本来没有的外在术语与理论强加进去。为了和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相区别,我们特别强调老子的这种自然是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秩序,为表述方便,姑且缩写为人文自然。
一种取向是客观的、历史的、文本的研究取向,另一种是个人的、现实的、未来的理论取向。这种观点从自然词义本身来讲似乎不错,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对此,王中江作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和比较有力的批评,这里从略。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所以我们要看到无为一词的特殊性和它的双重含义。
因此,我们或许不需要尝试为道寻找一个精确与详细的定义了。陈是一位精通西方哲学,特别是希腊哲学的专家,但是他并没有使用现成与流行的西方术语去定义或是描述道。
第三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结果很可能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成为西方哲学的附庸或原始材料而不断延续,却遗弃了中国哲学思想自身传统的脉络、重心、特点,忘却了自身文化之生命力所在和局限性所在。
老子从来都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第40章针对无和有的讨论给出了一个含蓄的回答。(26) 陈荣捷有关自然演化(不同于生物演化论)的解释很简单,也很朴素,最接近文本本身。